25
2019
-
09
祖祖辈辈家风正 红色基因永传承 ——我的家规家训故事
作者:
家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一代学一代,一辈带一辈,承载着历史传承与时代革新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:“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”、“要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。”98年的征程中,一代代共产党人树立的醇厚风气、沉淀的优良传统,已成家风表率。习仲勋鼓励子女到艰苦的地方去,要求他们“夹着尾巴做人”;焦裕禄教育女儿,“你不能因为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就高人一等,你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”;杨善洲严格“公车不私用”,女儿陪他看病也不能搭“顺风车”……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,谆谆家训、磊磊家风,奠定子女成长的思想基础,更塑造整个社会的气质品格。
在我的家族里,从我的爷爷兄弟俩、外公到我的父亲再到我,三代共产党员,始终坚守着“祖祖辈辈家风正,红色基因永传承”的家规家训。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,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,让红色基因辈辈传承。
深藏功名的“老革命”
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,也是最激烈、最复杂、时间最长、歼敌最多、伤亡最大,人民支前规模最宏大的一次战役,平均每天牺牲人数达500人;每两分钟,就有一位战士牺牲在战场。我的大爷爷(爷爷的亲哥哥)--烈士吴彬就是其中一位。
1946年11月,大爷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因为南征北战,大爷爷很快就和家人失去了联系,直到两年后收到烈士通知书。家里人只知道他是在河南牺牲的,连具体埋在哪儿都不知道。太奶奶和爷爷去世前最大的心愿,就是找到大爷爷安葬的地方,无奈他们都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为了完成太奶奶和爷爷的心愿,我的父亲于本世纪初踏上了寻亲之路。在河南辗转多个城市的烈士陵园,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在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找到了大爷爷的墓碑,与大爷爷一起长眠于此的还有另外651名革命烈士。
据纪念馆馆长介绍,吴彬烈士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加过孟良崮、汶河、滩县战役。同年11月在淮海战役围歼杜聿明集团军时光荣牺牲,时年23岁,军龄3年,党龄不到1年。牺牲前,是华东野战军九纵队八十团七连班长。据《莱阳县志》记载,1947年7月南麻临朐战役中,因缺乏饲料,骡马饿得无力驮炮,吴彬主动提出将整体的大炮进行分解,用战马驮着转移,这个创新比整体转移速度快了几倍。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,他不顾个人安危,将大炮推到距敌只有几十米的位置上瞄准射击,发发炮弹命中目标,出色地完成了火炮攻击任务。战斗中,吴彬身上多处受伤,仍坚持战斗到最后。战后,他被评为“特等功臣”,被授予“战斗英雄”称号。直到现在,烈士事迹陈列馆里还陈列着大爷爷的遗像、遗物,以及他的事迹介绍。
大爷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奋斗的一生,虽短暂却光辉,他和其他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一样,没有被祖国忘记,他们的名字记在了共和国的历史中,也记在了他们热爱的人民心中。
2009年,父亲带着我和母亲来到了大爷爷牺牲的地方,在他的墓碑前叩首祭拜,俯身弯腰之间,承载了悠悠岁月,一场迟来60年的亲人祭拜终于如愿。正门大屏风上,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格外醒目:“中华儿女永远记着:你们的幸福是先烈们用血换来的!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!”是啊,我们不应忘记,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,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。父亲对我说:“大爷爷永远是我们后代子孙的骄傲,我们以他为荣,不忘来路,不忘初心!”这句话一直在我心中铭记。
深藏功名的“老革命”
我的外公霍少庆是一个拥有66年党龄的老党员,参加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,曾任铁道兵第二师六团四营营长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,外公不顾伤病主动要求到前线去。他所在的铁道部队用鲜血和生命打造了一条“打不断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”,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“对党忠诚一辈子,奉献一辈子”,在部队,他保家卫国;到地方,他为民造福。退役后,他来到宜昌,时任当时的宜昌百货站站长直至退休。“十年内乱”结束,“四人帮”被粉碎,党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,停滞不前的国有企业又得到了恢复性增长,百货站数百名职工在外公的带领下,克难攻坚,迎难而上,迅速扭亏为盈,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。
外公一生为国为家操劳不已,对子孙的教育也如春雨滋养着麦田,润物无声地渗透,潜移默化地影响,推动着子子孙孙自强不息、奋勇前进。
在我很小的时候,外公就给我讲红色年代的故事,常让我心潮澎湃,如同镌刻在心底一般。铁道兵是后勤保障兵,身上只有步枪,对敌机的狂轰滥炸往往束手无策,外公和他的战友们头顶着敌军的低空投炮和扫射,拼死抢修维护战区铁路,在朝鲜半岛这仅有的一千多公里铁路线上,与敌军展开了生与死的赛跑。外公身上因战斗留下的伤疤有大大小小十几处,左小臂只剩一层皮包着一根骨头,右大腿因炸伤而变得皮肉分离,皱皱巴巴,看上去怵目又心酸。外公说那些驰骋在战场上的岁月,虽然艰苦危险,但他终身难忘,他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军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。
外公一生公道正派,从不占公家便宜。生命的最后,他想到的还是给公家省钱,不给别人添麻烦。2005年,外公因脑梗病重入院,地方政府和院方要给予特殊照顾,他坚决不同意,并提出“不用进口药、不做过度治疗、不给组织添麻烦”的“三不”原则,坚持保守治疗8年,直到2013年去世。
外公去世后,外祖母把外公珍藏了60多年却从未示人的军功章和军功证交到父亲母亲手上。戎马倥偬的岁月已沉寂于历史的长河,早已暗淡斑驳的军功章和军功证,却在那一刻格外耀眼,闪耀着他铸满荣耀的故事和不改本色的初心,铭刻着他舍身卫国的功勋,彰显出一名老革命、老党员功勋卓著的一生。
追随先辈的“共产党员们”
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正是有了大爷爷和外公这样的人,舍小家顾大家,一代代地坚持,祖国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富强。他们的风采如浩瀚天空的星月,照耀着子子孙孙的奋进之路。我想这就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家风,留给我们的风骨。
我的父亲在25年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现在是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,曾被授予“全国交通建设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”、“湖北省优秀工会工作者”、“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”等称号。父亲一生勤恳踏实,清廉自守,用他的一言一行始终践行着对党的热爱和忠诚。我从小就在父亲“红色家风”的沐浴下,接受了良好的红色教育,在他的言传身教中,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怀有美好的憧憬,那些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教育和鼓舞着我,使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崇敬与热爱。进入大学后,我主动向所在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20岁时,和我的祖辈父辈一样,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
大学毕业后,我跟随父亲的脚步,成为一名长江航运工作者。如同这一江清水绵延后世,潜移默化之间,我们一家人形成了长江航运人特有的信仰、情感和操守。父亲说,“我们喝着长江水,端着长航这个饭碗,就要与她荣辱与共、肝胆相照!”不知不觉,长江航运“大家”与我们这个“小家”早已紧紧相连。
家风纯正、雨润万物,家风闪烁着党风。父亲直到现在都在教育我和我的丈夫:“你们小两口都是共产党员,要听党话、跟党走,工作上要吃苦耐劳,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!”
家风传承无需刻意灌输,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力量,不断影响下一代。就像父亲的言行影响着我一样,我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我的下一代。现在,我的儿子快满两岁了,虽然他还不懂什么是国家,什么是党,但是,可以自信地说,经过我们家“党支部”的培养教育,他一定能传承先辈们的红色基因,将家族中的红色血液传承下去,努力成长为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成为我们家第四代中国共产党员。
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,也是时代的召唤。有人说,现在这个歌舞升平的年代,这样的情怀已经过时,可我觉得优良的家风更要代代传承,生生不息……名字会模糊、血色会淡化,但铮铮铁骨不会腐朽,用生命捍卫的誓言不会消逝,祖祖辈辈跟党走,初心不忘,党魂不朽、家风永存!
相关新闻